邊坡防護治理方案
一、設計思路
1.實施治理之前,先清除坡面松動巖塊;
2.對處于山脊下坡面的開挖邊坡,在坡頂設置截水溝,防止山體雨水對坡面的沖刷;
3.在不適合噴播處,進行魚鱗坑種植;
4.在坡面掛網噴播復緑,建立與自然相協調的草灌型群落。
二、治理目標
1.消除邊坡穩定隱患,確保邊坡安全,消除視覺污染;
2.邊坡復綠直觀效果好,確保四季有綠色,并在養護期(1年)結束后,綠化覆蓋率達到95%以上,并有野生植物入侵;
3.植物群落以灌木為主,草本為先導,人工移栽的植物適應本地環境性強,在視覺和環境上與周圍的區域生態逐步趨為一體。
三、施工準備
施工前需對施工現場設置安全防護區及施工標志,施工現場附近禁止行人通過,同時嚴格按照安全操作規范要求,選擇安全防護措施,搭腳手架施工或從山頂下懸繩索系安全帶施工,現場施工人員佩戴安全帽及必要勞保用具。
四、坡面處理
1.清坡
人工清坡表面松散石塊及坡面雜物,包括突出的巖石,確保坡面基本平整,清除落石隱患,對坡面轉角處及坡頂的棱角進行修整,使之呈弧形,對個別反坡及凹處,可用腐植土或植生袋回填,并做好標記。對坡面存在的較大滲透水點,設置嵌入坡體的D5cmPVC排水管,孔深100cm,開挖巖石邊坡不應陡于1:0.75,巖面覆蓋圖層不應陡于1:1.2。
2.坡頂截排水溝設置
對處于山脊下坡面上的開挖邊坡,需設置截水溝,截水溝材料采用M7.5漿砌塊(片)石,塊(片)石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30,兩側面應盡可能平整,溝底砂漿厚度不應小于30mm。
3.魚鱗坑設置
在坡面較陡,巖體裂隙較多,溝槽面積較大而無法進行客土噴薄復綠治理區域因地制宜,鋪以魚鱗坑種植,魚鱗坑呈梅花形布置,間距一般為3m*3m,坑面積0.8m*0.8m,深0.8m,可采用風鎬撬挖穴或漿砌石砌筑圍坑,然后回填種植土,厚度不小于0.5m。每個坑內施入1kg熟腐的菜籽餅肥做基肥及保水劑,然后覆土移栽小型喬灌木及藤本植物。
五、鍍鋅網鋪設及固定
1.鋪網
選用孔為5cm*5cm的14#鍍鋅菱形鐵絲網鋪設坡面,長度根據需要剪裁,坡頂須延伸1m以上,開溝并用錨訂固定后回填。坡頂固定好后自上而下鋪設,左右兩片之前搭接寬度不小于10cm,鋪設網面不能緊貼坡面,需要4-6cm的空隙。
2.釘網
在坡面及搭接處用L型錨釘固定,坡面鐵絲網搭接處布置一列,間距1.0m,坡面錨釘按梅花形布置,間排距1.0m。錨釘采用直徑10mm鋼筋制作,鉆孔應垂直巖面或上傾角10-15鉆入,錨入巖石長度不小于30cm,錨孔內注入1:1水泥漿。對于個別不平順的坡面須增設錨釘,以保證鐵絲網的牢固度。在坡頂搭接處布置一行錨釘固定,錨釘橫向間距1.0m。
3.覆土
在網與巖面的空隙間填入含有當地植物根系和易萌發的植物塊根的種植土,以有利于當地植被的侵入,促使種植土中的當地植被的種子、塊根和根莖的再生發芽和萌生,但覆土不得超過網面。
4.噴射混合土
上述工序完成后,方可噴射混合土。將保水劑、固結劑、植物纖維、泥炭土、微生物菌肥、緩釋復合肥等混合材料,將材料按比例攪拌均勻后,然后用噴射泵和空壓機將干料送至坡面,在噴射管口將混合土與適量的水混合后噴射在坡面的鐵網上。噴射分二次進行,首先噴射不含種子的混合料,厚度4~5cm,待一次噴射的混合土達到一定強度后,緊接著第二次噴射含有種子的混合材料,厚度不小于1~2cm,最終噴射混合材料平均厚度不下雨6~7cm。
5.營養液及植物種子(或莖)噴播
將經過催芽處理后的種子加入過篩的腐植土,粘接劑、纖維、緩釋復合肥攪拌均勻后,噴射在混合土層上,厚度1~2cm。
6.坡頂種植
在坡頂后緣鑿坑經覆土后綠化,種植垂掛式植物,多年生長后起到遮擋上部邊坡巖面的作用,在坡面緑與原山體植被形成較為自然的過渡帶。
7.復綠后養護
為保證復綠效果,工程施工結束后要求一年的養護期。
邊坡防護治理方案可根據實際地形做一定調整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